学校新闻
赛急救知识 为生命护航
日期:2024年10月13日     作者:陈灏等    来源: 宣传部教务处护理学院    点击数:

(本网讯 陈灏 熊健 段劲芳 龚谨 鲁婕音 刘玲 周洪 王洪波)10月13日,2024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第二届校园急救与救护技术决赛进入第三个比赛日,主要进行技能操作竞赛模块三的比拼。大赛是一场智慧与技能的较量,是一场生命教育实践,也是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在急救教育、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等领域的集中展示。大赛推广“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理念,引领各国各族师生主动融入服务经济社会大局,弘扬“关爱生命、救在身边”的文明风尚,加强急救能力建设,争做乐于施救、敢于施救、善于施救的高素质公民,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技能操作竞赛模块三分为救护理论宣教和技能操作宣教两个部分。考察参赛选手的急救知识储备、信息采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现场控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根据赛项规则,由参赛选手抽签确定救护理论宣教内容,包括中暑现场救护、溺水现场救护、触电现场救护、烫伤现场救护、犬咬伤救护等;技能操作宣教内容则为成人气道异物的处理。

在救护理论宣教部分,选手们围绕中暑、溺水、触电、烫伤及犬咬伤等紧急情况进行理论讲解。选手通过PPT、视频短片、现场演示等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各种紧急状况下的初步处理措施、注意事项及后续送医建议。在讲解中暑现场救护时,选手不仅详细说明了快速降温、补充水分的重要性,还强调了避免给患者喂食或饮水过多等常见误区,展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

随后进入技能操作宣教的核心——成人气道异物处理。此环节要求选手模拟真实场景,展示海姆立克急救法(Heimlich Maneuver)的正确操作步骤。每位选手面对一位“患者”,在模拟气道被异物阻塞的紧急情况下,迅速判断情况,采取正确体位,有力而有效地实施腹部冲击,直至“异物”被成功排出。评委们根据选手的操作规范性、准确性、速度以及对待“患者”的人文关怀等进行评分。

参赛选手们普遍表现出色,他们不仅理论知识扎实,能够准确解释各种紧急救护的原理和步骤,而且在技能操作中也展现出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冷静应对的能力。特别是在成人气道异物处理环节,多数选手能够迅速识别问题,果断采取行动,且在整个过程中保持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体现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

在校园急救与救护技术比赛的激烈角逐中,裁判与志愿者作为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的表现同样精彩纷呈,共同为比赛的顺利进行和急救知识的传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本届比赛的裁判团队由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和急救专家组成,裁判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仔细观察选手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讲解,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执裁不仅注重选手的技能水平,更看重其应急反应能力、人文素质以及对急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赛项裁判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总护士长周佳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组委会在赛前专门召开裁判工作会,让每位裁判对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了然于胸,确保执裁标准统一化,做到执裁公正、公平。

大赛志愿者主要由“孝心护理”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者协会、校融媒体中心的同学们组成,他们身着统一红马甲,为比赛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无论是场地布置、选手签到,还是引导入场、维持秩序、摄像摄影等,总能看到“红马甲”忙碌的身影。学生志愿者们还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传播比赛中的精彩瞬间和学到的急救知识,进一步扩大了急救教育的覆盖面、受益面。

“无名英雄”,为大赛顺利举行奠定坚实后盾。他们提前数月便开始筹备,从制定比赛规则、日程安排,到多方协调,每一项工作都细致入微;他们准备紧急医疗设备随时待命,为应对突发状况提供及时支持;他们负责电力供应、网络技术,保障比赛的设备稳定运行;他们准备营养丰富的餐点和饮品,为各族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他们对车辆等严格管理,建立安全比赛的一道道屏障;他们随时清理垃圾、消毒场地,让每一位师生在舒适的环境中比赛和观摩。这些幕后工作者,虽未走向前台、站在聚光灯下,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为比赛的成功举办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